民间旧俗,50岁称上寿,丧葬礼俗繁多,有钱人家尤甚,故有“多过死人事”之俗语。
民间丧葬旧俗,基本程序为:
初终 老人将亡,先移入厅堂,人断气后,卧放冥椅,准备入殓。
讣告 告知房亲,共襄丧事。并于人亡故次日,告知有关亲戚朋友。报丧者不得入人家之屋,只能唤受报人出屋,告以讣闻,授带去的红头绳,俗谓之“扎彩”。
亲友闻知讣讯,俱送单数款项,帮助丧家办理丧事,俗谓之送纸礼。
入殓 为死者洗身更换寿衣称殓。孝子报地头(把死讯报知地头神)后,提钵带钱(硬币)到溪边焚香烧纸投放硬币,然后舀回溪水滴于死者口中,并用以洗脸抹体,俗叫买水抹尸,谓最后一次供奉父母,以报养育之恩。同时在死者脚尾摆放一盏小灯,谓之“脚尾灯”,灯旁置饭一碗,称“冥饭”。水钵也放在其旁边,死后应即殓。殓后入棺,称大殓。入棺后盖棺安钉称柩。设灵于堂,谓设灵堂。堂前悬帘,称为孝帘,有亲友来拜于帘前灵桌吊唁,孝子陪跪,帘后妇女举哀。
成服 大殓后死者家属亲眷披麻戴孝举哀,称“成服”。父亡子手执竹杖。
出殡 死者有陈柩居丧3天或若干天,也有即日出殡者。出殡时,敲铜锣、放鞭炮、撒纸钱者居先;次为挽轴、幢幡之列,接着为灵柩和家属亲眷执杖随柩队列,后为哀乐队和亲友送丧者,沿途举哀,送至村外,女眷戚友拜后另路折回,孝子等则送柩至墓地安葬。
回主 柩下葬后子孙拜墓毕,取墓土少许,点燃纸索,由长子背神主而返。家中女眷于大门内迎接,奉神主于灵位,放墓土于灵炉,供4碗汤丸祭拜。
做斋 俗称做功德、做佛事,皆是做道场,为死者超度亡灵的仪式。一般于出殡后当天晚上延请僧人或尼姑,于灵前设堂,念经诵佛,超度亡灵,且有“行桥”丢钱等礼俗。
做旬 第一旬至百日祭拜9次,每旬以牲品,糊衣柜用具及纸镪祭拜,唯第九旬免拜,且应躲避,至申时才能回家。第六旬由出嫁女祭拜并出资办席宴请族亲。百日焚魂龛,除去孝帘及带孝之麻,结束丧礼。
此后,逝世满一年祭拜称“拜对年”,满2年祭拜称“拜三年”。再之后每年忌日祭拜,称“拜忌”、“做忌”。久而久之,一代过一代,他们便成了先祖,远祖,“做忌”被省了,改于每年春分、秋分祭拜,称“春秋二祭”。
新时代,提倡父母在生,子女履行赡养义务,敬尽孝道;父母逝世,实行殡葬改革,丧事新办简办。近年,大力推行火葬。殡葬改革渐成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