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寿庆
也叫“做生日”,民间民俗以50岁为初寿,60岁为中寿,70岁以上为高寿。对父、祖寿庆称“做生日”、“做大生日”。
民间“做生日”,一般以生年经一甲子(61岁)为多,初寿系百岁之半为忌,终生只举行一次,多则“满而溢”反而减福。
民间为父、祖“做生日”庆寿,常在生日数天前于厅堂悬幛结彩,桌围绣幔,即所谓张灯结彩;桌上摆寿桃寿面等庆寿礼品,旁置不点燃的大红烛一对,晨由儿孙向父、祖礼拜祝寿,并煮猪肉蛋等奉敬。也有邀客光临,备办寿宴请客,创造喜庆气氛。大凡前往贺寿的宾客,多以猪肉蛋或加寿面、寿桃、酒等祝贺,也有以红包代替者,主人以面条等回礼。
2、产育
民间妇女产育生子,俗称“月内”,如称某某人“月内”,便知是某某人产育、生孩子,而且未满月。
民间旧俗,产妇产前一个月,娘家(俗称“家后”)须送猪肉蛋汤给女儿“催月”。婴儿出生,产妇的丈夫要即到岳父母家报喜。产后12日、满月时,娘家要送猪肉蛋、猪肚给女儿补养身体。40日或4个月时,娘家须办外孙衣裙、兜肚及猪肉、面条、红蛋等供男家分送亲友。妇女“月内”期间(一般12日过),亲友邻居都要送猪肉蛋表示祝贺、关心之意。
3、挂丁
民间俗称“吊丁”,为庆贺添丁(娶亲、生儿育孙)之仪。若是上一年元宵节后家里有男娶亲,或家里有出生男孩,在本年的元宵节,家里就要到祠堂或庙宇“挂灯”(吊灯)、“摆桌”,还要做“丁桌”请亲友。为了这种习俗和脸面,丁主花费不少,多有“又喜又愁”之烦恼,故古有“卖仔吊丁”之苦例。这种铺张浪费之“吊丁”,实不可取。
一般“吊丁”,亲戚朋友要送贺仪贺礼(如鸡、鸭等)。丁主要回礼并以油、饼食之类分发宗亲、房亲。
4、出花园
民间为孩子举行的告别童年的成人礼俗。这种礼俗,潮汕各地不尽相同。
民间旧俗要给孩子出花园,一般是家长先找星家推算,如无“忌讳”、“冲撞”,才能给孩子出花园。给孩子出花园的时间,一般在农历七月初七或根据星家所择的吉日。其仪式一般是在出花园当天,要穿外公、婆送的新衣,脚着外公、婆送的红皮屐,显彰成人的潇洒。清早,家长要备办三牲、品、蔬菜、猪内脏汤(包括猪肠、肚、肝、肾、心等)祭拜床脚婆。然后让孩子吃猪内脏汤,其他所祭拜的食品都要让孩子吃一点,包括鸡头。
旧俗让孩子吃猪内脏汤,意在让孩子“换肠肚”,与童年告别。
让孩子穿红皮屐和吃鸡头的习俗,源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潮州状元林大钦。传说林大钦少时读书,买不起红鞋,便穿红皮屐。一天,他放学回家,见一老者抱着一只公鸡蹲在地上,旁边有一对红联纸,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一张空白待路人应对,对得上者赏与手中公鸡。林大钦见状站了一阵,出对曰:“牝羊颔下须”。老者一听对得好便将公鸡赏了他。回到家里,他父亲将公鸡宰了,煮熟后砍了个鸡头奖励林大钦,以示独占鳌头之意。后来,大钦果然中状元,名扬天下。潮人以为这是个好兆头,孩子入学时给他买红皮屐、抱大公鸡,孩子出花园时让他穿红皮屐、吃公鸡头。如此相沿成俗。
当代中国着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于1983年在广东省民俗学会成立大会上讲话时,提到潮汕的“出花园”,认为是一种特殊的“成人礼”。
5、科举出仕
旧时,考中秀才、举人、进士,多择吉日祭祖族庆家庆,亲友多以猪肉蛋相贺,有学问身家者,或赠贺联、贺仪,甚至田宅。族内有置书田租谷或宦租,可获取租谷。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后,旧制中学、大学毕业者,有的地方循旧例也赠与族内书田租。当代,考生考上大学,亲友或赠文具或送贺仪。现时,在乡村、团体、侨胞、先富的企业家多有给学业有成者赠送助学金、奖学金的善举。
6、进宅
旧俗凡新建房屋落成,进宅之前请法师“净油火”,画“符头”,写对联。进宅时,举行民间剪彩仪式。一般由长者推门“做四句”,说吉利话,家人携炊具、厨具、米缸,供奉“顺民公”、“天地父母”等。此前,亲友多以镜屏、家私等贺礼相贺,舅家则多以彩灯为贺,意为“进丁”。也有以贺仪相贺的。当天中午或晚上,主人要“做桌”,设席宴请亲友、邻居以表谢意。对送贺礼、贺仪而又因故缺席者,送干礼酬谢。对族内房亲内不便赴宴的老人,也送干礼示敬。
7、开业
旧俗凡新办厂家、商行、店铺开张营业,必设置拜祭“财神爷”(招财爷),燃放鞭炮,贴利市大吉匾额对联。亲朋好友同样必备镜屏、家私用具致贺,也有送贺仪的。主人家收下礼物,宴请宾客,回赠糖果等。现时,民间厂店开业也多有此种活动,不过主人为扩大影响,宾客为祝贺捧场,方式更现代化一些,商业性广告之味更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