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神,在我的家乡,称“灶公”或“顺民公”。送灶,即祭灶。祭灶的习俗由来已久,范文澜《中国通史》载:“孔子尊天信命远鬼神,天子得祭天,庶人只许祭户神或灶神。”可见祭灶的习俗至迟在周代已经存在。家乡祭灶的时间在旧历腊月二十四日。据说灶神在每年这一天要上天汇报人间善恶。为了讨好、笼络灶神,让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因而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整理一番,将灶台、几案、锅碗厨具以及房舍收拾干净,还必须将水缸装满水,米缸装满米。家乡祭灶的供品,除了香烛之外,是一盘煎饼配以一碟红糖。煎饼是糯米粉做的,俗称“烙米果”。手巧的主妇,即使锅底不抹油,也能烙出色香味俱佳的烙米果。烙米果外脆里粘,配以甜甜的红糖,甜而又粘,以此孝敬灶王爷,似乎普天下一条心,都想愚弄灶神老头儿,企图用又甜又粘的东西糊住他的嘴,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少说坏话,或者干脆张不开口,含混其辞,什么话都无法说清楚。为了让灶神走得快,走得舒服,还不忘为他准备了一匹坐骑——“纸马”,好让他到了天上有个好心情,少发牢骚,不揭短。祭灶如此,灶神果然那么贪嘴,那么容易上当么?是灶神宽洪大量,还是世人自作聪明呢?
关于祭灶,记忆中难忘的还有如歌如潮般的刮鼎声。
家乡两英,从前农家煮饭、做菜、烧水都是用本地铸造的鼎。两英的铸鼎业在清代就已经很出名了,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大南山北麓这个被称为“两墟”的小集市,共拥有三家颇具规模的铸鼎厂(钟翔龙鼎厂、刘钟和鼎厂和老玉攵ΤВ=夥藕螅叶ΤЬ礁模喜⑽胤焦缍ΤВ堑笔痹炼厍婺W畲蟮睦缍ΤВ贩浅3┫E┘以钐派盏氖遣荩κ褂眉柑旌缶鸵贸饭蔚舳Ρ车某粱?刮过的鼎容易上火,省燃料 。平日,尖利的刮鼎声是非常刺耳的,但在送灶日,孩子们却整天都在等待刮鼎声响起来。刮鼎声是祭灶的序幕,有如美妙的仙乐,因为刮鼎之后,大人们马上就开始制作祭灶用的烙米果了。香气四溢令人馋涎欲滴的烙米果,只有在送灶日才能吃到。在孩子们的眼里,祭灶那天的日头走得特别慢,大人们似乎也有特别多的活儿干不完。眼巴巴看着有气无力的日头懒洋洋从树梢或屋脊滑下去,才发现有人准备刮鼎了。阿婶阿姆或阿嫂双手擎着大鼎走出门,小心翼翼把鼎扣在巷口或屋前的地上,接着就拿锄头刮掉鼎背的黑灰。起初,刮鼎声零零落落,东一处西一处,时响时停。不一会,呼应渐多,鼎声渐密,旋即家家户户都上场,这边不甘寂寞,那边争强好胜,刮鼎之声随之响彻寨头寨尾,如急管繁弦,如鼓钹齐鸣,真是热闹异常。后来,高潮逐渐回落,鼎声随风飘远,炊烟便陆续从屋顶冉冉升起,那是主妇开始制作烙米果了。刚才刮鼎的地方,落下的鼎灰在地上画成一个个黑色的圆圈。老人说,有了这个圆圈做印记,灶公从天上回来时就不会迷路了。孩子们却不管什么迷路不迷路,他们最关心的是烙米果。小巷里已飘荡着烙米果的香气,他们的肚里在敲锣打鼓,他们的口水快要流出来了。
许多年过去了,文明对于乡村的洗礼仍不能消除源远流长的习俗,祭灶的活动现在依然存在,只是仪式和供品不尽相同而已。在我家乡,旧时家家户户必备的大鼎,如今几近绝迹,代之而来的是煤气灶、电饭煲、微波炉等时尚的厨具,因而,送灶之日已经听不到刮鼎之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