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峡山文宣队琐忆
        • 2009-04-29 21:40
        • 来源:区政府办公室
        • 发布机构:
        • 【字体:    

        上世纪60年代前出生的人,没有一个不知道“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在那个全中国只有8出样板戏的特殊历史年代,“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几乎代替了所有文艺团体的名称。

        我的母亲原本是汕头人,1959年汕头第一届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了潮州第三幼儿园工作。上世纪60年代末,国家号召干部回乡去。1969年,母亲来到了我父亲的家乡潮阳。

        32岁的黄老师(就是我母亲)在潮阳峡山小除了教语文或数学科外,最主要是教音乐,每天踏着脚踏琴,挂着歌纸,一班一班地教学生唱革命歌曲。大约是1970年吧,党的九大前夕,全国上下号召文艺汇演,峡山小学也匆匆排练了几个节目,到县上去参加汇演,一炮打响,在县里有了一些名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峡山小学索性拉起了一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排歌曲,编舞蹈,搞得像模像样,到处去演出,很快就名驰潮阳各地。

        文宣队每天晚上都要排练的,夜幕刚刚降临,峡山小学的汽灯早已泵得亮堂堂了,“吱吱,吱吱”地挂在了排练厅的四角。文宣队里的老师和同学都早早来到。乐器校调的声音“咦咦”、“吱吱”、“当当”此起彼伏;等待排练的花枝招展的女生在角落“唧唧喳喳”,说说笑笑的男生们不时推推搡搡。气氛轻松而紧张。

        文宣队里的老师都是业余导演,每一个舞蹈动作,每一段音乐过门,或每一个亮相、造型,“导演”们都可以提意见,可以随时喊停,然后上来示范,互相商量,气氛极其民主。老师们之间不叫名字,互称什么老什么老,比如,黄老,立老,仰老,也有称阿滔,阿民之类的。外人一听,还以为是一些德高望重的专家在讨论什么学术问题呢。

        文宣队里最积极的是郑焕史校长。他住在学校里,每天晚上5点多吃完晚饭后,站在校门口,就像他每天早上板着脸站在校门口等着抓迟到的老师、学生一样,不同的是他的表情,笑眯眯的很放松的样子。峡山学校的文宣队的名扬全县,着实令郑校长脸上大大有光,他对文宣队的工作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对文宣队的师生也就格外地看重和客气。每天晚上背着手、叉着腿站在一旁看排练的郑校长,全然不像早上还般“凶神恶煞”,笑得见牙不见眼,像一个和蔼的老头,有时候在旁边出点意见。老师们不客气地说:乱说。他也不生气,只嘿嘿地笑着。

        每天晚上必到的还有公社里的邱树雄宣委,这是一个极其热衷文艺的同志。文宣队里的师生都说,峡山的文宣队,如果没有邱同志,是不可能搞得成的。每天晚上,邱同志都笑眯眯地溜达着来到排场场,笑着和老师学生一一打招呼,找个椅子坐下来,从头到尾看排演,兴之所至,还会出一些听起来挺专业的意见。他不但喜欢,简直到了发烧友的程度。第一批文宣队组建时的队员都是初中生。邱同志的女儿才三四年级吧,个小,一副可爱的娃娃脸,站在一起还没有人家肩膀高,他就赶快把女儿“走后门”推了进去,像一根尾巴一样挂在人家的后面。居然跳着跳着也成了主角,峡山乡无人不识“邱仔”。过了几年,邱同志又把儿子也拉进去,成了第三代文宣队的主力,成了老少皆熟的跳《我的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的主角。后来,邱同志的女儿、儿子都考上了汕头戏曲学校,“一门双进士”,都成了潮剧演员。上世纪70年代末,广东潮剧团到峡山演出,演《蝶恋花》,演《井边会》,峡山人倾巢而出去看潮剧,除了去看主角姚璇秋、郑健英、秦梦等演戏之外,也去看看邱红华演“毛岸英”、“刘咬脐”,毕竟这是家乡人在台上嘛,很光荣的。

         “一门双进士”的还有林家姐妹花林婵玲林文玲,姐姐跳舞出了名,考上戏曲学校当了专业演员。还有“一门三杰”的陈家三姐妹呢。大姐陈惠文,第一期文宣队花旦,舞跳得好,还能说会道,后来当了郑校长的儿媳妇。二姐陈惠纯,峡山小学校长,第二期文宣队,也不甘示弱,三姐陈惠清,也进了第三期文宣队,假如文宣队继续办下去,恐怕她们四妹也该进文宣队了吧。

        在那时,能加入文宣队是一种至高的荣耀,文宣队里的男女队员个个都是老师的宠儿,在乡里人人都认识,走在路上,个个都昂着头,挺着胸,像骄傲的小公鸡。

        文宣队有几个传统节目,在潮阳县内家喻户晓,最着名的就是《洗衣歌》。据说这节目是向县剧团(改名为潮阳县文宣队)学习的,结果县里汇演时,观众们都说,峡山文宣队的洗衣姑娘比较漂亮,跳得也好看些。洗衣姑娘们一下子就出了名,6位姑娘:周静如、周婵英、林婵玲、周映明、周昭琼、周玲玲被称“六块洗衣板”。演“偷”衣服小姑娘的就是邱红华,小小个子,穿一身藏族服装,机灵活泼。而解放军战士则别出心裁地由美丽潇洒的古典美人周勤如来扮演。时至30多年后的今日,很多观众还清晰地记得她扮演的解放军战士的英姿。

        不能不提的是文宣队那群小伙子,浓眉大眼,英俊潇洒的“乌弟“,机灵、好动,一眼就看出来是聪明人的勤金,身材高高瘦瘦,稳重如老大可般的昭扬,身材高大、一脸正气的辉武,憨厚老实的“三好学生”潮生,都是文宣队的主力。有一年,排了个哑剧,一脸正气的辉武演一位地下党员,背着一个木箱,假饰一位补鞋匠,前来和敌占区的同志接头。长得帅帅的“乌弟”演一位国民党军官,穿着一身笔挺的美国军装,简直帅呆了,在较量中被地下党同志干掉了,塞在木匠箱里。哑剧演得逼真、生动,成了文宣队的招牌节目。

        文宣队越演越火,排练成了每晚的任务。每次正式演出前,还一本正经地彩排。彩排和演出是文宣队的师生最欢欣鼓舞的日子,因为这时大队就会拨给学校100多斤的大米,十几斤猪肉票,当大家看到学校的后勤主任修利老师进进出出地忙活时,就都明白今天有节目了,要不就是彩排,要不就是正式演出。文宣队经常会餐,给师生们留下了极深极深的印象。有几位男生至今仍感触良深:那时候社会上物资紧张,家里穷啊,哪里能吃饱饭?要不是在文宣队那几年有白米饭吃,我哪里能长这么高?

        在那个经济困难、文化贫瘠的年代里,峡山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带给峡山公社以至于潮阳县人民很多很多的欢乐。峡山人民,你们还记得文宣队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best365官网登录_365bet官网备用网站_365bet提款问题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