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潮商与晋商、徽商并立,合称中国三大商帮 。一代代的潮商们素来凭借着其高超的经营技巧和勇于进取的冒险精神而被称做“东方犹太人”。即使到了今天,在国际的商业舞台上,仍然活跃着潮商们叱咤风云的身影。
说起潮商的形成,则要追溯到明清时期。
明朝中期,潮汕已是一个人烟稠密的地区。人口的增多,一方面促进了潮汕平原的开发,但是另一方面却也给土地带来了压力。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潮州府每平方公里就有151.45人。虽潮人精耕细作,种田如绣花,亦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也就是从那时起,在生存压力的作用下,一代又一代的潮人被迫离开乡土,乘坐着“红头船”,用一块水布揣一把自家田宅的泥土,走向世界的各个角落。
今天,我们故事的主角陈弼臣,正是这许多潮人中的一个。有人说,他的发家史“是一则经典的潮商在海外白手起家的故事”。从这则故事中,你对潮商们,将会有一个更全面了解和认识。
白手起家 艰辛创业第一步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粤东地区有个名嘈一时的商业重镇——潮阳县峡山镇,这里,就是金融巨子陈弼臣的故乡。早年,为生活所迫,陈弼臣的父亲陈子贵在年轻时就不得不背井离乡,远渡重洋去到泰国谋生。陈子贵在曼谷一家锯木厂工作,艰难度日。1910年,在泰国曼谷吞武里府郊区,陈弼臣降生了。其时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店员的孩子,他日竟然会成就 一番宏伟事业。五岁时,陈弼臣被父亲送回家乡潮阳求学,同母亲一起过着贫穷的生活。勤奋好学的他,小学毕业后,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潮阳六都中学。但是,父亲的失业和家庭的经济中断,却无情地打断了他的求学梦。因交不起学费,他仅读了一年中学便辍学了。在这样的境况下,只有17岁的陈弼臣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自强自立,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于是他向亲朋好友东拼西借,凑齐了8块大洋,告别了母亲重返泰国,从此开始了他闯
荡谋生和艰苦创业的生涯。
很多人都把自己平庸的人生归结于没有好的机遇,但陈弼臣的故事却告诉我们:机遇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路是自己一步步踏踏实实的走出来的。
刚到泰国的时候,人生地不熟的他根本就找不到什么像样的工作,而且父亲的失业更使整个家庭的重担,一下子落到了他还过于年轻的肩上。为了生活,他差不多什么事情都肯干。当搬运苦力,做售货小贩,做酒楼跑堂等。直到后来在“益成木行”打杂,生活才稍加安定。在木行,他也从苦力做起,许多脏活、累活他都大包大揽,从无怨言。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快赢得大家的好感。与此同时,聪明好学的陈弼臣还很快便熟悉了木行的生意情况。在同行的眼里,他俨然有如一个木材行家。由于他能一眼判断出木材的厚、长度及质地,因而在建筑界略有声名。他的职位也从杂役提升为文员、会计,最后又被破格提升为木行经理。
机会往往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不久,当时的商界名人、泰国保险业的前辈郑景云慧眼识才,他当着大家的面,毫不掩饰地夸奖陈弼臣日后定有出息。他委任陈弼臣为森业隆有限公司的全权经理,让他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这一年,陈弼臣29岁。他没有辜负前辈的殷切期望,森业隆有限公司在他的精心经营下,生意红红火火,经济效益十分显着。在森业隆任职期间,陈弼臣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在业界得到了较好的声誉。
1935年,他在朋友的资助下,陈弼臣又创办了“曼谷木业公司”,并自任经理。在经营木材活动中,他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接着,为不断拓展经营业务,他又创办“星原货栈”商行、“亚洲保险”公司等企业。至此,除继续经营木材之外,他经营的业务范围已经扩展到五金、文具、食品、大米、保险等行业,由于经营有方,他创办的企业生意兴隆,业绩斐然。这为他以后进一步向金融王国迈进奠定了经济基础。
把握机遇 缔造世界一流金融王国
泰国首都曼谷的诗隆路上,有一座占地3英亩、高33层的摩天大厦。大厦设备现代化,功能齐全,地下层有财产保管库和停车场,各层都有特殊的防火保安装备。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盘谷银行。盘谷银行自从创办以来,不仅一直左右着泰国的经济发展,而且还影响着东南亚其他各国的金融经济。它的创办者,正是陈弼臣。
时间回到1944年。太平洋战争已接近尾声,日军在各主要战场节节溃败。陈弼臣以一个企业家独有的眼光,预见到战后的经济复苏需要大量的资金,他时刻准备着在银行界大显身手。6月的一天,曼谷市内骄阳烈日,在陈弼臣的客厅里,冷气机轰轰作响,室内空气还算凉快。陈弼臣和泰国火车机构退休公务员銮洛鲁吉以及泰他咸蓬米行总经理乃他茵·迷颂坚三人坐着谈话,陈弼臣一边以潮州工夫茶招待朋友,一边就所谈的泰国商业银行话题发表看法。
从事保险业经营的陈弼臣说:“对进出口业务来说,银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没有银行给予信用和融资扶助,对国外贸易是难以进行的。以前泰国商人不能得到洋商银行的扶助,因为它们几乎只支持外国人所办的洋行。”
他的看法,立即得到二位朋友的认同。
其时,34岁的陈弼臣正值血气方刚、年轻气盛,他有些激动地说:“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办一间为泰国商人服务的银行,像洋商银行为洋行服务一样。”
三个人达成共识,组建银行,并定名为盘谷银行有限公司。
1944年12月,在位于曼谷叻察旺路235~237号的一座两层楼排屋里,盘谷银行宣告成立。由于宣传准备工作做得到位,在盘谷银行开业当天,存款数便高达900万铢,令各位董事股东笑逐颜开。晚间的酒会上,宾主高举香槟酒杯,开怀畅饮。
银行创办之初,仅有资金20万美元,陈弼臣也只是董事会中的一名董事,没有直接参与银行业务。第二年夏天,他才出任银行买办。期间,他在发展银行存款和贷款业务方面成绩卓着,从而获得了董事会的信赖,直到1952年,他受董事会推举,膺任银行董事总经理,总揽银行决策及日常事务大权。盘谷银行创办后注重与泰商和华商做生意,很受欢迎,并很快在银行界取得领先地位。当时,有两家对手银行散播谣言,致使盘谷银行两度遭“挤提”,陷入严重困境。经此打击后,盘银股东纷纷离去。但陈弼臣却凭着他果敢的风格“逆流而上”,他毅然买下全部股份,从此全权控制了盘谷银行。而这,也成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同年,陈弼臣出任该行总裁,他的才干更得到充分发挥,盘谷银行在他的精心擘画下,呈现一派蒸蒸日上的发展局面。
陈弼臣深知香港在亚太地区的重要地位,于1954年率先在香港开设支行,并与友人合作经营香港商业银行。后来又相继在东京、新加坡、台湾、纽约、雅加达、伦敦等处设立了分行机构。
60年代之后,盘谷银行的海外业务又有了新的发展。到80年代初,盘谷银行已成为着名的国际性银行。他们在泰国拥有263家分行,并在国外拥有15个分支机构,员工共计16683名,其中7000多名是女性。据伦敦《银行家》杂志1981年6月一期刊载,盘谷银行在世界最大银行排行榜上名列第221位。今日的盘谷银行,已成为了泰国重要的经济支柱,泰国每年的出口贸易中有40%是盘谷银行资助的,此外,盘谷银行还经营着泰国40%的大米贸易。《美国金融月刊》(公共机构投资者)1984年公布了世界12位富甲天下的银行家,陈弼臣名列其中。
“盘谷银行战后的崛起至今天,对泰国作出的贡献,就经济而言,至少使泰国的经济步伐加速了10至15年。”这是专家们对陈弼臣和盘谷银行的高度评价。
长袖善舞 书写财富人生
曾经有人向陈弼臣讨教事业成功的秘诀,他非常谦虚地说:“我的事业只是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而取得成功的。”身为金融巨子,陈弼臣却丝毫没有炫耀自己过人的经商本领。他承认的,不过是时势造英雄而已。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曾经支配泰国等东南亚地区的洋商银行,忽略了海外华人的经商能力。陈弼臣则抓住了这个机会,他洞察到华人企业及当地商人的强烈要求和希望,估计出他们的强劲的实力,从而果断地制订出以中小华商和泰商为业务发展目标的计划,迅速将银行的业务发展重心转向香港及东南亚各地,扶助他们发展国际贸易和各种工商业务。由于他的目光独到,在他执掌银行大权的几十年里,许多原来的中、小工商企业得到盘谷银行的扶持,不少发展成为大企业,在泰国及东南亚地区的经济领域中,充当重要角色。随之而来,盘谷银行的业务也后来居上,凌驾于许多洋商银行之上,成为东南亚最大的银行。
另一方面,陈弼臣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海外华人,他深知创业的艰难,更知道华人在国外的艰难。所以,他时刻不忘团结、帮助自己的同胞。
1957年,印尼着名的红顶商人林绍良在金融巨头陈弼臣的帮助下,正式创办了中央亚细亚银行。因为有银行做后盾,林绍良在生意场上如虎添翼,经营范围迅速拓展,生意兼有工业、商业、金融,林氏集团初显雏形。
1969年,马来西亚赌王林梧桐事业跌入低潮,遭受资金周转不灵的困境。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也是陈弼臣和他的盘谷银行向他伸出援助之手,让他透支高达500万令吉。凭借这一支持,林梧桐绝地逢生。
每位企业家都有自己的经营之道,陈弼臣的经营哲学与众不同。灵活的经营管理策略,无疑是陈弼臣事业成功的另一个秘诀。盘谷银行的信贷政策和业务活动是非常广泛而灵活的。该银行先于政府发放农业信用贷款,比其他任何银行提前很多经营各种零售银行业务,以帮助低层的人提高收入。盘谷银行还在每年财政预算中拨出一定数额的款项资助社会公益事业,如医疗保健、教育文化等。在泰国每年价值80 亿美元的商品出口贸易中,有 40%是由盘谷出资的。同时,它还经营泰国 40%的大米贸易,以及经营泰国的炼糖厂等。
此外,盘谷银行还是采用先进技术的开路先锋。它既是泰国使用电子计算机的第一家银行,也是泰国第一家服务到车上的银行。迄今为止,它的服务方法仍在发展中日趋完善。
“和气生财”做为一句古训,被一代代的潮商铭记着,陈弼臣也不例外。他为人宽厚平和,谦虚谨慎,平易近人,无论是对待下属还是对待客户,无论在成功之前还是发迹以后,他从没有丝毫骄横和傲慢。有一次他的小儿子对银行的汽车司机说话无礼,大叫大骂,他当即把儿子叫来训斥了一顿,然后又把儿子赶到澳洲去读书。“让他去见见世面,独立生活将有好处。”陈弼臣这样说。
他还经常教育下属人员:不管客户存款或借款,同样有益于银行业务的发展,丝毫不容许对客户区别对待,更不能有傲慢态度。直至今日,陈弼臣的这一番话也还依然被曼谷银行的员工们当做最基本的原则遵循着。
唯才是举 金融王国基业常青
在用人方面,陈弼臣一惯恪守“用人勿疑、疑人勿用”的原则。他极善于物色人才、使用人才。他深谙仅靠个人的力量,纵有天大的本事,也难办好一个现代化的大型企业的道理。自盘谷银行创办之日起,他便十分注重罗致会计、管理、工农信贷等方面的人才。可以说,陈弼臣掌管的庞大金融企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对人才的使用。
陈弼臣的“用人之道”还体现在选拔接班人上,他深明“创业艰难,守成不易”之说。1977年,陈弼臣辞去总经理—职时,他手下有两名副职,一是他的儿子陈有汉,一是黄闻波。而且陈有汉也是银行业界中公认的杰出人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会把自己的儿子选做接班人是件毫无悬念的事情,毕竟是自己的生意,最后也要交给自己的儿子。但是出人意料,陈弼臣却选中了黄闻波。黄闻波于1952年进入盘谷银行前,只是一家小小的会计事务所的主持人,在被陈弼臣相中后,受聘盘谷银行审计主任,在改革会计管理制度方面做出了成绩,不久便被提为副总经理。1957年至1963年间,陈弼臣因故暂时离开泰国,黄闻波代理总经理职务,盘谷银行不仅保持原来的兴隆景象,还获得发展。陈弼臣十分满意,对黄闻波愈加信赖。1980年,黄闻波出任泰国政府内阁副总理,盘谷银行总经理一职才由陈有汉接任。
中国有句老话:“富不过三代”。然而这句老话,却被陈氏家族所颠覆。
陈弼臣善于吸取世界各家族企业衰落的教训,在发展自己事业的同时,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与培养问题。他有6子一女,都先后送往国外深造。他的次子陈有汉毕业于伦敦银行学院。他从银行的会计部助理做起,前后经过21年的磨练,才由董事会的推选当上总裁,最终成为陈弼臣的力助手。因为在英国银行工作过,陈有汉深知计算机在银行业的重要作用,力主在会计部实行全计算机化。如果在银行业务中使用计算机,是一笔很大的投资。因此,这一提案数度受到否决。是陈有汉的一再坚持和努力,才使盘谷银行成为泰国第一家使用计算机管理的银行。事实证明陈有汉是对的,由于引进计算机这一先进电子技术,银行的经济效益更为明显。因为在业务上的出色表现,陈有汉很快升职,从经理再升至副总经理,最终,他凭借自己的实力,当上了总裁的要职。
“父亲特意安排我们到外国读书,在国外公司打工,就是要我们学习知识,增长见闻,学成归来后也是从基础开始接受培训。因为我父亲觉得,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一定要了解整个公司的运作。”回想父亲的一言一行,长子陈有庆显然非常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知道父亲是希望自己以后能成为他的“左膀右背”,承担起兴旺家族生意的重任。
1988年陈弼臣因病去世,虽然属于陈弼臣这个金融巨头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陈家的后代却在“盘谷”这个他所建立起来的天地下成长起来了。现在,除二子陈有汉出任盘谷银行总裁的要职外,长子陈有庆任银行董事会副董事长,全面掌管香港方面的业务;三子陈永德是盘谷银行副总经理,负责国际金融业务;四子陈永健也是副总经理,负责调查和规划业务;五子陈永名是泰国最大的保险公司盘谷保险公司的总经理;六子陈永立现任盘谷投资信托有限公司(与美国城市银行合资的企业)盘谷东海投资公司(与日本东海银行合资的企业)的业务执行董事。
二十年过去了,陈氏家族依旧基业常青,后继有人。
热心公益 赤子拳拳爱国心
1985年1月21日,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县峡山镇的峡山学校里面,彩旗飞舞,锣鼓喧天,一派欢乐的节日气象。这一天,75岁高龄的陈弼臣先生兴致勃勃地率领眷属及东南亚、港澳知名人士200多人,前来参加峡山学校的落成揭幕庆典。峡山学校正是陈弼臣先生独立捐资680万元港币建成的。该校占地3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536平方米,有教学楼二栋、图仪楼一栋、宿舍楼一栋、礼堂办公楼一栋。无论是建筑规模和设备,在当时当地都堪称一流。在典礼上,他深情地说:“我出身贫苦,读书不多,在创业上深知没有文化之苦。我希望家乡的青少年能学好文化,将来为祖国争光。”接着,他欣然为这所小学时期的母校题写了“峡山学校”校名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赠言。在陈弼臣先生的影响和带动下,许多潮籍的侨胞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支持家乡的公益事业。这些事,在东南亚的华侨中,被传为美谈。
耳闻目睹父亲对家乡公益事业的热心支持,有庆、有汉兄弟也十分关心家乡的经济发展,对家乡的教育事业牵挂在心。
1999年10月22日,陈有庆莅潮参加旅外乡亲金秋联谊会,拨冗回母校观光。当他获悉母校急需体育馆、图书楼和办公楼时,欣然表示捐资予以兴建。
陈有汉怀着满腔爱国爱乡的情怀,祖国改革开放之后,便偕全家到汕头访问。1987年他为母校聿怀中学捐建综合教学楼“有汉楼”一座;1990年又捐赠聿怀中学教育基金会200万株,并担任聿怀中学校友会名誉会长和旅泰聿怀中学校友会荣誉理事长。此外,他还捐资100万元,助建汕头潮汕体育馆。2000年,陈氏家族又再次捐资,在潮阳峡山镇的六都中学兴建了一座体育馆和两座多功能大楼。为弘扬陈氏家族捐资助教的义举,学校特为这三幢建筑物取名为“陈弼臣体育馆”、“陈有庆楼”、“陈有汉楼”。
爱心本无国界。陈弼臣对泰国的各类公益事业捐款数以亿计,范围涉及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恤难等方面。1978年还专门设立了“陈弼臣慈善基金会”,每年设奖学金资助泰国各大、中、小学贫苦学生。他还是新闻事业的热心人。60年代曾创办《世界日报》并成立“泰华报人基金会”。
为表彰陈弼臣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泰王御赐他红十字一等奖章、童军荣誉奖章,自由荣誉勋章和一等白象大绶勋章。1984年,泰王还颁赐他泰国最高着名学府朱拉隆功大学工商管理名誉博士衔。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旧是中国心”。陈弼臣的后代都出生在泰国,受的是西方的高等教育。从表面上看,他们都越来越西方化和泰国化,但他们血管里流的依然是炎黄子孙的血,他们身上跳动着也依然是一颗中国心。提起祖籍,他们都以自己是中国人的后裔而感到自豪。
“我父亲对中国改革开放很有信心。”陈弼臣的长子陈有庆说到这些话时显得有些激动,反复用了三次“无可限量”,来形容当时和现在的中国市场。他说,除了看好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外,父亲投资中国也是为了表达一份爱国情怀。
许多次,陈弼臣的儿子们谈起父亲,首先提及的并非都是当年父亲白手起家如何不易,而更多的是津津乐道于父亲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一九八一年,陈氏家族的盘谷银行就在北京成立办事处,开启了在中国投资的序幕。1986年5月,该行又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这是泰国商业银行在中国设立的首家代表处,它无疑将推进中泰两国贸易和经济合作向前发展。
陈弼臣曾任泰中友好协会顾问,陈有汉任泰中友好协会副主席。自1975年中泰建交以来,盘谷银行为促进泰中两国贸易和经济合作所作出的努力,功不可没。
1988年,着名的爱国侨商、一代金融巨子陈弼臣逝世,终年78岁。中国驻泰国大使张德维曾致函盘谷银行,对陈弼臣的逝世表示深切的哀悼,赞扬陈弼臣为发展泰国的经济,增进泰华社会的团结和促进中泰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两国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潮商,陈弼臣虽已辞世,但他的名字将与他亲手缔造事业一起,共生共存。